近幾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和銷量相比往年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長,這說明新能源汽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納,市場發展正在一步步邁向成熟,未來前景十分廣闊。受益于下游新能源車的帶動,動力電池行業也發展迅猛,但電池技術仍然不盡如人意。目前國內車用動力電池大都是鋰電池,談到鋰電池技術,就不得不談一談鋰電池中最重要的一環——隔膜。
在鋰電池主要原材料中,除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以及電解質溶液外,隔膜是非常關鍵的內層組件,也是鋰離子蓄電材料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高附加值材料。隔膜的性能優劣,直接影響鋰電池的容量、循環壽命及安全性能等特性。同時,隔膜的成本約占整個鋰離子蓄電池成本的20%~30%。
筆者從《中國鋰離子電池隔膜行業白皮書(2015)》中得知,全球鋰離子電池隔膜產業發展迅速,2014年整體產量為11.85億平方米。其中,2014年我國隔膜產量達到5.75億平方米,占據全球產量的48%左右,但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干法隔膜產品領域。
隔膜分為干法隔膜和濕法隔膜。在干法隔膜領域,國內已經基本能實現對進口隔膜的替代,但部分電芯企業仍在高端產品上使用進口隔膜。國產隔膜擠進了發達國家掌握的領域,國外隔膜企業普遍感到中國企業的壓力。但在這一數據之外,國產隔膜則大多集中在山寨手機、電動工具、移動電源的中低端應用,因此,國內隔膜產品在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上仍具備較大成長空間。
同時,我國濕法隔膜正處于進口替代的關鍵時期,未來發展空間將遠遠大于干法隔膜,但在這一關鍵時期,企業的產品和技術水平尤為重要。國內很多隔膜企業生產的隔膜單品性能還不錯,但批量化生產的穩定性就有問題,不能保證每批貨的一致性。電池廠商要換一種材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企業做出來的隔膜都是試驗很好,但就是不能批量生產。
現下,在不斷蠶食外資廠商份額的同時,國內隔膜企業也正為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不斷下滑的毛利率而犯愁,而“進口替代”也被卡殼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國內隔膜產業陷入進口替代的尷尬困境,那么如何破解這種困境呢?
首先要做的是提高隔膜的產能利用率。目前的成品率很低,1萬平方米的產能可能只有40%~50%的成品率,產能利用率更是低于這個數字。絕大部分企業公布的產能和實際產能有相當大的出入,實際國產隔膜的收益率非常低。
目前處于隔膜第一梯隊的日本旭化成、東燃、美國Celgard把控著全球70%左右的市場和高端隔膜,第二梯隊韓國SK、宇部興產也逐漸打入三洋、松下、LGC、SDI的供應鏈,而目前國內鋰電池隔膜企業產能絕大部分都不高。
其次是前面提到國內隔膜企業的生產水平太低,亟待提高,這也是破解困境的最好途徑。國內很多隔膜企業技術水平不行,就想著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先進設備。但是,由于每個廠商工藝不同、控制精度不同,很多時候設備需要定制。沒有核心技術,光有好的設備也不行;即使引進了國外的一些技術,但在工藝流程等方面跟不上也不行。
還有就是可以考慮適當降低隔膜產品價格,以此搶占市場。進口替代不一定是技術有多好,只要價格便宜一些,技術稍微差一點,電池廠家愿意接受就可以。
再次是在市場上取得電池企業的極大信任,做生意,誠信為本。由于隔膜對電池的安全性所起作用較大,信任很重要,電池企業一般更換隔膜供應商要2~3年,而國際公司在市場上積累多年的品牌和信任是國產企業短時間內不具備的。因此,國產企業要爭取獲得市場的信任,這一點非常重要。
最后是國內隔膜企業要有足夠的財力投入研發。事實上,在研發方面,國內企業幾乎沒有相應投入。而美國Celgard、日本旭化成和東燃都是資產上百億的大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產業多元化的公司,有足夠的財力支持研發。
據了解,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干法隔膜企業也在積極投資建設濕法隔膜生產線,只有少部分企業同時擁有干法和濕法生產線。由此可見,國內隔膜企業正在加大力度布局高端隔膜,未來想要在技術水平上抗衡進口隔膜,完全實現隔膜產業的進口替代,尚需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有專家表示,電池下一代技術在固態電解液,出于安全性的原因,液態電解液被替代的趨勢是必然的,也就不再需要隔膜,5~10年后隔膜可能就不存在了。但這僅僅只是猜想。不管怎么說,中高端隔膜領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國內隔膜企業能否完成逆襲,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責任編輯:admin)
2015電池年會參會商歐格: 陶瓷隔膜亂象及解決方案2015-04-09 08:11
|
低速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該如何發展2015-02-02 08:24
|
陽如坤:如何從制造的角度看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2015-01-08 1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