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利用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戰略,特別是資源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依然是國家關注的重要戰略性產業。”4月18日,在由資源強制回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等舉辦的“2017年第四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產業大會”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循環經濟處處長陸冬森做如上表述。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我國再生資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我國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約為2.46億噸,產業規模約1.3萬億元。根據《關于加快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規劃,到2020年,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3.5億噸。
陸冬森介紹,我國資源消耗已經進入了高位平臺期,全社會的資源稀缺量也已達到與小康社會基本相稱的高位平衡期。未來各種日常生活的資源消耗會增加,產生的廢棄物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演化成公共的環境問題。國家發改委將聯合質檢總局等部門發布整個循環產業的標準體系框架,向全社會征集相關標準需求,發布年度推行計劃。標準體系建設有兩條主線:一個是建立企業資源化利用行為評價體系;另一個是要建立再生原料的分級體系。對企業資源化利用行為的評價標準體系在今后將納入企業信用等級體系,對信用等級高、屬于扶持對象的企業,在投貸組合、企業債發行等方面將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中央財政資金、預算資金扶持等。對信用差的企業,要構建退出機制。同時,要建立針對再生原料的規范認證體系和強制性標準制度,也要建立再生原料的分級體系,對再生原料進行分級、標注、標識。
陸冬森表示,相關協會已經組織骨干企業考慮沿著生產鏈建立一套鉛酸蓄
電池標準體系,目前正在開展相關標準制定工作。“這個標準不是團體標準,而是國家標準。這個標準不是推薦使用,而是與生產許可掛鉤,帶有一定的強制作用。”
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確定對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于如何落實鉛酸蓄電池回收利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陸冬森建議,要建立溯源體系,凡是進入市場流通的產品都要打上國家標準規定的溯源編碼。同時,把國家政策的規范力和骨干企業對銷售渠道的控制力有機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