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背景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以及“雙碳”目標引領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的裝機量隨之急劇攀升。
據行業權威預測,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浪潮正加速到來。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82萬噸,2030年全球報廢量將突破1483吉瓦時/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400億元。這一趨勢將“城市礦山”的資源潛力與環保挑戰同時推向風口浪尖。
這一趨勢背后,是各國政府相繼出臺的一系列回收政策法規。歐盟《新電池法》明確規定,到2027年電池碳足跡需進行披露,這一舉措旨在加強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監管,推動綠色生產與回收利用。而我國,更是將動力電池回收納入“雙碳”戰略重點任務,全力構建完善的回收體系。在此利好政策環境下,中國電池回收企業加速“出海”,積極布局東南亞、中亞等新興市場,試圖在全球電池回收產業中搶占先機。
但與此同時,行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面臨著跨國合規管理難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規政策差異較大,如何在復雜的法律環境中合規運營,成為企業面臨的首要挑戰。
此外,技術標準的差異也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不同國家對電池回收技術的要求和認證標準各不相同,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技術研發成本與市場準入難度。產業鏈協同方面,由于各國產業鏈發展程度不一,在原材料供應、生產制造、回收處理等環節的銜接上存在諸多障礙,影響了整個產業的高效運轉。
近期,隨著GB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中“熱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等強制性技術標準的實施,動力電池高效拆解工藝面臨全新挑戰。這一標準的出臺,對電池回收企業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探索更為先進、安全、高效的拆解技術。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次“2025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峰會暨第十三屆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會議”以“創新驅動・綠色循環:共建電池回收新生態”為主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峰會聚焦政策解讀、技術突破與市場協同,力求通過國際化交流,打通產業鏈各個堵點,將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為全球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技術創新突破以及綠色循環經濟生態的構建貢獻智慧與力量。
會議安排
8月29 日:嘉賓簽到
為參會嘉賓提供入場登記服務,正式拉開峰會序幕。
8月30日:雙專場驅動產業升級
上午(9:00-12:00)|開幕式專場
主題:縱論全球電池回收網絡構建與電池回收利用政策
從全球化視角切入,探討國際電池回收網絡的布局邏輯,解析各國政策對產業的規范與賦能,為行業頂層設計錨定方向。
下午(13:30-18:00)|廢舊電池智能化回收及設備專場
主題:構建智能、低碳電池回收利用生態
聚焦技術實操層,圍繞智能回收設備、低碳工藝,探索如何通過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打造高效協同的回收產業生態。
晚上(19:00-21:00)|晚宴交流
搭建商務對接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與經驗互鑒。
8月31日:技術深耕與會議收尾
上午(9:00-12:00)|電池材料再生前沿技術專場
主題:聚焦技術突破、材料循環與閉環經濟
深挖材料再生核心技術,剖析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電池材料“閉環循環”,推動產業向資源自給、低碳循環轉型。
下午(13:30-18:00)|大會閉幕+自由活動
峰會正式結束后,開放自由交流時段,延續行業研討與合作對接。
議程以“政策引領→技術落地→生態構建→材料閉環”為脈絡,覆蓋動力電池回收全生命周期關鍵環節,助力行業精準把握全球規則、技術路徑與協作模式,搶占產業升級先機。
會議日程
2025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峰會(第十三屆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會議)議程全解析,以“政策-技術-模式-材料”全鏈條穿透,構建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生態圖譜:
8月29日:會前準備
10:00-18:00嘉賓簽到,為兩天議程預熱。
8月30日:產業破局雙引擎(政策+技術)
上午(9:00-12:30)|頂層設計與全球化
政策端:解讀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政策/標準(工信部五所、深大等),發布《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白皮書(2025版)》,錨定產業規范方向。
全球化:中馬合作契機(馬來西亞商務領事)聚焦海外市場回收網絡建設(北汽福田)、出海機遇與挑戰(華友循環)、碳管理路徑(北辰先進循環),破解國際布局難題。
下午(14:00-18:00)|智能回收與模式創新
技術硬實力:覆蓋EIS無損檢測(炙云新能源)、電池回收預處理/拆解裝備(宏工科技、宏晟技術),攻堅回收效率瓶頸。
模式新突破:解析“電池銀行+租賃”落地邏輯(綠能環宇),發布回收專利導航成果(深圳新能源汽車促進會),打通商業閉環。
圓桌碰撞:聚焦 “回收企業海外布局”,政企學研共探全球化實戰路徑。
8 月 31 日:材料再生深水區
上午(9:00-11:55)|前沿技術攻堅
從電極修復(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院)、石墨回收(中科院過程所)、短流程再生(中南大學)到全產業鏈產業化(西安交大),深耕電池材料“閉環再生”技術,破解資源循環核心難題。
核心亮點
維度全:貫通政策、技術、商業、材料,覆蓋“回收-梯次-再生”全生命周期;
跨界強:政企(部委/地方領導)、企業(頭部車企/回收商)、科研(高校/院所)協同發聲;
落地實:白皮書、專利成果、裝備方案等“可復用工具”集中釋放,推動產業從理論到實踐。
會議專家
2025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峰會嘉賓矩陣全解析,以“國際視野+政產學研”多維協同,構建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最強大腦”:
一、國際合作橋梁
Farhana Kamaruddin(馬來西亞駐廣州領事館商務領事):搭建“馬中電池產業合作”橋梁,解析東南亞市場機遇,為中國回收企業出海提供國際協作視角。
二、政策・標準・研究層
姜 濤(賽寶智庫綠色制造首席研究員):主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政策與標準研究(工信部電子五所背景),錨定產業合規方向。
任起龍(北汽福田特級總師):剖析“海外市場電池回收案例(非洲)”,輸出車企出海回收實踐。
模式創新者
楊清雨(北京綠色智匯能源研究院研究員):發布《2025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白皮書》,用數據洞察產業趨勢。
黃 昊(深圳市新能源汽車促進會研究員):深耕電池回收標準編制(參與10余項標準),聚焦“數字孿生技術”與政策融合。
三、高校・科研攻堅團
周光敏(伯克利深圳學院教授):攻克“失效電池電極修復與再利用”技術,突破材料再生瓶頸。
楊 越(中南大學教授): 研究退役鋰離子電池材料回收與循環,推動 “短流程再生工藝”落地。
楊國銳(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探索“廢舊電池全產業鏈技術產業化”路徑,打通科研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
四、企業實戰派:回收・車企・設備
回收產業操盤手
陳雄輝(浙江華友循環副總經理):解讀“電池回收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分享華友全球化回收網絡經驗。
葛林瀚(北辰先進循環業務負責人):聚焦“退役電池循環碳管理”,破解低碳回收難題。
車企視角
白 旻(深圳大學副院長):從“地緣政治風險”視角,解讀動力電池回收的戰略價值,提供宏觀布局思路。
邵洋洋(北京綠能環宇副總裁):分享“電池銀行與租賃模式”落地思考,重構電池資產運營邏輯。
技術裝備派
姚 歡(上海炙云新能源 COO):深耕“EIS梯次電池無損檢測”,提升回收效率與精準度。
巨 鋒(河南巨峰環保總經理):攻堅“碳足跡背景下鋰電再生技術”,推動回收工藝綠色化。
胡光民(廣東宏晟技術研發總監):研發“退役電池柔性拆解裝備”,解決自動化回收痛點。
核心特質:生態協同
跨領域:覆蓋政策制定(姜濤)、技術研發(周光敏)、企業運營(陳雄輝)、國際協作(Farhana),構建“從規則到落地”的完整鏈條。
破壁壘:高校科研(電極修復)+企業技術(無損檢測/拆解裝備)+模式創新(電池銀行),同步突破“技術、商業、資源”壁壘。
全球化:馬來西亞領事、非洲市場案例、出海戰略解讀,提前布局國際回收戰場。
這場峰會,是“政策研究者、技術突破者、商業操盤手、國際鏈接者”的思維碰撞,為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全球化、智能化、閉環化”發展,提供最前沿的思路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