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
電池老大寧德時代(300750.SZ)希望將鋰
電池生產實現數字化。
8月5日,界面新聞記者從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上獲悉,寧德時代與施耐德電氣進行了在線“云簽約”,雙方將在“綠色智能工廠”、“新能源發電”、“安全用電”、“能源存儲”等領域展開合作。
寧德時代首席制造官、副總裁倪軍在該峰會上稱,雙方將共同開拓鋰電池新興應用市場和場景,以及利用各自在全球分布的技術資源,共同開發分布式能源平臺、國內數據中心、工商業領域儲能新應用等。
此外,寧德時代希望借助施耐德電氣在專業綠色智能制造工業解決方案和燈塔工廠樣板優勢,打造先進的綠色智能工廠,以及共同促成未來鋰電池生產制造的數字化轉型等。
寧德時代成立于2011年,主要生產車載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據倪軍介紹,寧德時代的智能制造戰略從初創到現在,共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
這是寧德時代官方首次對外詳細披露了其數字化戰略。
2011-2013年,寧德時代提升了自動化水平,包括設備自動化、產線自動化、物流自動化、倉儲自動化等。
2014-2017年,寧德時代進入“自動化+數字化”的階段。
倪軍稱2014年為“SAP應用元年”。這一年前后,寧德時代陸續導入了軟件巨頭SAP的企業管理系統(ERP)、供應商關系管理(SRM)和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
到2015年后的“物聯網應用元年”,寧德時代導入大量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應用軟件,設備端的很多數據開始逐漸上線。
倪軍稱,在智能制造第二階段,寧德時代建立了大數據平臺,搭建了物聯網體系,部署了私有云和公有云平臺。
“自2017年開始,寧德時代已有大量的數據產生,之后進入智能化階段。”倪軍表示,即寧德時代進入智能制造戰略的第三個階段。
倪軍稱,2017-2018年是寧德時代的大數據應用元年。很多數據相關工作,包括數據管理、數據應用、數據分析,以及切入到實際的優化產線,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2019年是寧德時代的AI應用元年。倪軍稱,公司正在關注如何基于導入的制造大數據,對設備進行智能維護,對產線智能排程,以及對質量智能管控。
倪軍表示,目前鋰電池制造企業面臨六大難題。
這些難題包括;對制造過程有極高的質量一致性要求;復雜的工藝路線;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設備之間的交互、兼容、協同;對工藝的控制的高精度要求;對產生大量的數據的智能處理;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為此,寧德時代參考國際標準,2017年3月正式規劃和實施了智能制造戰略,目前已建立一套智能制造體系。
這套體系從最底層的工業控制端搜集大量工業數據,再傳到工業智能大腦,通過算法和處理,以提供有價值的生產和決策信息。
據倪軍介紹,智能制造系統支撐了上百萬個不同設備,每天產生約5000億的數據量,涉及3600多個和質量相關的檢測點實時數據,可以快速實時跟蹤。
“這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顯著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以及單位吉瓦時的人力成本,改進了產品質量,提高了綜合效率。”倪軍說。
倪軍認為,為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企業,還需要更多的智能化裝備以及工業物聯網。
目前,寧德時代正在公司電池產線上推廣5G技術、AI技術、自學習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
“整個工廠的最終規劃,是將傳統制造中精益生產等技術,通過智能制造平臺全部連接在一起。”倪軍說。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