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汽車與通用汽車在氫燃料
電池技術領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將于今年開始生產新一代氫燃料
電池系統,該系統由雙方共同開發;并在2030年之前,計劃逐步擴大這款電池系統的銷量,從而拓展其氫能源業務。新一代氫燃料電池系統的耐用性將提高一倍以上,同時將成本降低三分之二。
此外,本田汽車還計劃將該技術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包括商用車輛、固定電源和工程機械等。本田的目標是在2025年左右將新一代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年銷量提高到約2,000套,并在2030年提高到6萬套。
關于為什么本田仍然堅持燃料電池技術,以及其后續純電動戰略如何展開,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分析。
本田的燃料電池戰略
Part 1
難以割舍的燃料電池業務
許多人一直不理解為什么日本、韓國乃至德國還不放棄燃料電池技術,明明純電動汽車和化學儲能的發展路徑已經非常清晰。實際上,這三個工業強國在燃料電池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原因在于他們的社會能源結構。與中國和美國相比,日本、韓國和德國的國土面積限制了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同時他們也缺乏煤炭和天然氣儲備來支持火力發電。因此,在發展清潔能源時,這些國家需要考慮電力的來源。
注:臺灣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在全球逐步放棄核電之后,尋求可持續能源變得尤為重要。
氫能源循環以可再生能源為起點,分為“生產”、“儲存與運輸”和“使用”三個環節。通過水電解技術將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轉化為“綠氫”,可以降低發電量受季節或天氣影響產生的波動。此外,綠氫可以通過陸上/海上運輸或管道運輸,以適當的方式運送到需求地。
因此,在日本,豐田和本田始終堅持發展燃料電池技術,并將燃料電池系統應用于FCEV以及企業內外的各種場景,從而在“使用”氫能源這一環節發揮作用。
從戰略角度看,本田將燃料電池系統應用于四大主要領域:FCEV、商用車、固定電源和工程機械。由于氫氣能被高密度地儲存和運輸,并且充能時間短,所以燃料電池系統具有高可用性。在布局初期,本田將面向B2B客戶開發業務。
● 本田計劃于2024年在北美和日本推出一款新型FCEV,具有充能時間短、行駛距離遠等特點,同時還兼具純電動汽車的便利性。
● 在日本,本田與五十鈴汽車公司聯合研究燃料電池重型卡車,并于2023年度開展公路實證試驗。在中國,本田與東風汽車合作在湖北省開啟新一代燃料在商用車領域技術驗證。
● 本田提案推廣燃料電池系統作為應急電源,燃料電池在發電時具有清潔安靜的優勢,并應用于本田全球的工廠和數據中心。
● 在工程機械領域,本田將把燃料電池系統應用于挖掘機和輪式裝載機。
本田的燃料電池戰略
Part 2
純電動汽車何去何從
但發展氫燃料電池并不意味著本田會放棄目前主流的純電動路線。今年4月份,本田圍繞電動化轉型進行了梳理,采取了以下幾項舉措:
● 關于電動汽車和FCV銷量的規劃
◎ 到2030年,本田將純
電動車的年產量提升至200萬臺以上。到2040年,在全球范圍內銷售純
電動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并將比例提高至100%。
◎ 北美市場:2024年推出與通用汽車共同開發的車型“PROLOGUE”和“ZDX”,2025年推出采用全新E&E架構的中大型純電動車。
◎ 中國市場:2024年推出“e:NS2”和“e:NP2”,到2027年共推出10款純電動車。到2035年,實現純電動車銷售占比100%。
◎ 日本市場:2024年推出基于“N-VAN”的輕型商用純電動車,2025年推出基于“N-ONE”的純電動車,到2026年推出包括SUV版在內的兩款小型純電動車。當然,這些車型能否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目前尚不清楚。本田將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的3座現有工廠定位為北美純電動車核心生產基地,并在日本埼玉制作所整車工廠構建二氧化碳減排技術體系,到2025年度建成首座碳中和工廠。
● 合作模式
本田在電動汽車領域仍然依賴于外部資源。為了推進電動化,本田與各類合作伙伴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在電池采購和開發方面,本田將與多家電池企業合作,加強液態鋰離子電池的外部合作,采購稀有金屬等電池資源,并計劃在2020年代后半期推出半固態和全固態電池等新一代電池。
◎ 北美:從通用汽車采購“Ultium”平臺,與LG能源成立合資企業以確保電池供應。
◎ 中國:加強與寧德時代(CATL)的合作(采購)。
◎ 日本:從遠景動力(Envision AESC)采購電池,用于輕型商用純電動車。
本田的純電戰略
在電池資源的采購和資源循環領域,Honda將與合作伙伴共同加大措施力度,積極利用回收再生資源,努力推動實現環境零負荷。
在軟件領域,Honda將加速軟件的開發,以推進軟件定義移動出行,進一步優化電子電氣架構,推進Honda自主開發車輛操作系統,并不斷推進車載軟件的優化升級。
小結
綜合來看,本田采取了一種平衡的策略,既積極發展氫燃料電池技術,又努力追趕電動汽車市場的趨勢。但本田未來面臨的任務頗為繁重:在燃料電池領域,本田依靠自主開發并具有領先的優勢;而在電動化方面,本田則依靠外部力量,力求在市場中找到平衡。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