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5日,公司最近五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28.95%。
關聯內容
實地調查丨董事長配偶股價高位減持,金龍羽固態電池投入幾何
在“故事”拋出一年之后,“玩具+教育”概念股終于在“納米固態電池”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進展。
1月29日晚,玩具制造公司高樂股份(002348)(002348.SZ)公告《關于全資子公司簽署技術研發合作協議》。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高樂新能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與重慶尼古拉科技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尼古拉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前者委托后者研究開發的是一款被稱為“納米固態鈉離子電池”的產品。
次日,公司股價應聲下跌。1月30日晚,該上市公司公布了其2023年的業績預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7460萬元至5360萬元,同比減虧10.79%至35.91%。
但這一減虧信號和跨界新進展并未給股價提振帶來幫助。截至2月5日,該公司最近五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28.95%。
高樂股份的跨界之舉似是一種縮影,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新能源領域,資本市場熱點快速輪轉的當下,既不乏借力技術迭代以實現彎道超車的成功案例,也常能見到以新技術、新產品博人眼球的各式“套路”。
三大疑問
這并非高樂股份首次對外公開宣稱欲圖跨界固態電池一事。
一年前,高樂股份與義烏經開區管委會簽訂了合作協議,將在義烏投資建設2GWh固態電池項目,總投資20億元。此前公告稱,該項目的進度預計為,自廠房租賃協議簽訂之日起12個月內投產,24個月內達產。
記者致電該公司證券部,一位自稱馬姓的工作人員回復稱,“目前這個項目是技術合作,它是為我們義烏的項目做鋪墊。因為這個項目是我們委托它(尼古拉研究院,筆者注)做一個技術開發。”
根據公告,在此次合作協議中,尼古拉研究院的研究內容包括,開發固態鈉離子電池的成套設備與工藝;開發160Wh/kg固態鈉離子電池,獲得正負極材料制備設備與工藝;開發固態鈉離子電池原位固化電解液技術與固化工藝。權利歸屬關系確定為,項目技術開發成果由雙方共同所有并共同擁有免費使用權。同時,尼古拉研究院研發的相關的其他專利技術,高樂股份擁有免費使用權。
記者從與尼古拉研究院接近人士處獲悉,該“納米固態鈉離子電池”實際為半固態電池。
該公司委托的研究單位尼古拉科技產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燕山大學教授唐永福,在其重慶潼南高新區研究院第一塊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納米固態鈉離子電池中試產品下線現場上,對媒體介紹稱,“我們開發的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納米固態鈉離子電池,成本低、高安全、循環壽命長、低溫性能好,是高寒、高緯度地區儲能電池、低速
電動車動力電池的首選。”
不過,從產品量產邏輯、產能規模以及研發所需的資金上,都令高樂股份對外宣稱的力圖推動“納米固態鈉電池”量產的動機存在疑問。
首先,從產品量產邏輯來看,電化學發展歷程上,固態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均為鋰電池發展過程中技術突圍的新方向。
在鋰價高企的階段,鈉電池曾一度成為資本眼中的香餑餑,蓋因其原材料的價格及低溫性能優勢。同時,固態電池技術也被視為二次電池技術未來重要的方向之一,但現階段面臨成本、規模化生產及回收等諸多挑戰。
電新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鈉離子電池是低成本取向的,性能比鋰要差,能量密度比較低。而固態電池的核心價值在于提高鋰電安全性或者能量密度。因此從產業化邏輯上來看,研究固態鈉電池的意義并不明晰。
其次,在研發費用的投入上,高樂股份能給予的經費和報酬似乎只是“杯水車薪”。
根據公告,在研發環節,高樂股份將向尼古拉研究院分三個階段支付研究開發經費,包括協議生效后;2GW生產線建設完成,符合技術參數并運轉正常后;以及2GW生產線達到批量生產條件后,前者分別向后者支付1000萬元,共計30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2GW生產線”疑似筆誤,業內通常使用GWh作為電池產線產能的單位。同時,整份公告中不止一處筆誤。
按照公告所述,收益分成為尼古拉研究院參與項目“后端”收益分成,具體由雙方另行協商確定。根據前后語義,此處“后端”疑似應為“后段”。
上述接近尼古拉研究院的人士告訴記者,“根據產線自動化程度不一樣,2GWh的產線投資在3到5個億不等,去年貴的時候更貴。因此從中試產品走向量產,最終是不是能夠達成良率要求是存在風險的,有一個資方來承擔風險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被問及,3000萬的研究費用支持是如何估算的,高樂股份回復記者,“我們是跟尼古拉研究院協商確定下來的。”
最后,從此次規劃的產能來看,并非小數目。2GWh固態電池如若能順利投產,有望實現為超萬輛汽車的供給電池。
就在1月23日,中國臺灣固態電池制造商輝能科技陶科工廠落成,其投資了42億新臺幣(約合9.6億元人民幣)實現了年均0.5GWh的初始產能建設。其稱陶科工廠是世界上第一個(固態鋰電池)大規模生產線。
而據陶科工廠的介紹,首批固態電池年均0.5GWh產能規模可供1.4萬輛汽車使用。未來,根據市場需求,該工廠最終規劃產能2GWh,預計將為2.6萬輛電動汽車提供電池。
屢遭質疑
高樂股份的跨界嘗試在缺乏資金支持和技術背景的情況下,其成功可能性和市場影響力受到業界的質疑。而這并非公司跨界后首次遭到質疑。
2023年1月5日,高樂股份披露了《關于與義烏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公告》,稱擬投資建設2GWh納米固態電池項目。隨后股價波動,深交所在關注函中問及,“根據你公司2022年三季報,你公司貨幣資金余額僅為723.41萬元,總資產僅為8.27億元,與擬投入金額差異巨大。”深交所要求高樂股份說明預計建設周期及投資可行性。
公司彼時的回復稱,一期計劃2023年1月-6月(累計周期6個月)完成電池產品下線,2023年7月-2024年6月(累計周期18個月)完成生產線優化;二期計劃2023年7月-12月(累計周期12個月)完成電池產品下線,2024年1月-6月(累計周期18個月)完成生產線優化。
其中一期1GWh生產線擬投資10.72億元;二期1GWh生產線擬投資10.00億元,兩期項目計劃于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分期投資。其中計劃自有資金出資約30%,主要來源于上市公司自有資金和控股股東華統集團的資金支持,金融機構融資比例約70%。
其中,上市公司擬出資約2000萬元,主要來源于自籌。同時通過土地、房產抵押取得約1.5億元銀行授信。另外,華統集團針對本次投資,擬向上市公司或者項目公司以債權融資的形式提供約6.01億元的資金支持。
根據該上市公司回復關注函的內容,該項目預計將從2024年第三季度起獲得經營流入,至2030年二季度起帶來正向投資回報。
而直到近期,在高樂股份對投資者的回復中,也多次表示目前固態電池項目“工作正在推進之中”以及“目前尚未有具體量產時間”。
高樂股份的跨界之舉并非個例。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新能源領域,資本市場熱點快速輪轉的當下,固然不乏有借力技術迭代以實現彎道超車的成功案例,但也常能見到以新技術、新產品博人眼球的各式“套路”。
就在年初,金龍羽(002882)(002882.SZ)也一度乘著“固態電池”的概念在二級市場高歌猛進,股價連續上漲。同時,公司還在此時發布減持計劃。
此前,2021年8月期間,金龍羽股價連日異動。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是否存在“蹭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發明專利是否已經應用于產業化生產、份額轉讓是否具有可行性,跨界投資可能面臨的主要風險等。金龍羽就關注函進行了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宣跨界固態電池的近兩年時間里,金龍羽股價屢屢異動。截至2023年上半年,金龍羽在固態電池累計投入僅為4000余萬元,持有專利為15個。除此之外,據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規劃為“固態電池”產業園的金龍羽工業園區,現為圓通速遞(600233)的深圳轉運中心,除了辦公樓樓上碩大的“金龍羽集團”logo已不見金龍羽的身影。
遠期來看,固態電池的價值仍受到肯定。
中信證券1月26日發布的一份研報談到,固態電池具有安全性更強、能量密度更高、工藝更極致等多方面優勢,符合大容量二次電池的未來發展方向。半固態電池作為過渡路線,已經處于量產前夜。中信證券預測,2025年、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分別將達38GWh、509GWh。
在業內,已有多家公司宣布將推動固態電池的研發以及應用,并明確了量產時間節點。
寶馬集團計劃在2025年前疾饈怨燙緋氐綞統擔⒃ぜ圃�2030年前實現大規模量產。富士康計劃在2024年推出第一款配備固態電池的純電動汽車,但具體的投資金額和預期產量目前尚未公開。去年在廣州車展上,廣汽埃安正式對外官宣將于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搭載。去年東京車展前夕,豐田汽車與日本石油化工企業出光興產宣布,雙方將合作量產面向電動車的“全固態電池”,目標是在2027年至2028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的量產實用化。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