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清華博士創業,做出一家百億估值的企業。
新一輪融資完成后,據《21CBR》記者計算,清陶能源的估值已超過240億元。
該公司董事長馮玉川、總經理李崢,均畢業于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策文。
馮玉川、李崢均為公司大股東,截至8月底,前者直接持股11.42%,后者11.08%。
只用7年時間,這對師兄弟抓住了固態電池的機會。
上車加速
固態電池,是指將動力電池中的電解液變為固體電解質,從而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
今年,相關企業“上車”加速,即把電池包等組件裝進汽車,完成測試,實現整車量產應用。
清陶和上汽集團等車企合作,“上車”提速,以此證明其技術路線具備實用性。
上汽是其大股東。
截至發稿,上汽累計對清陶投資約29.835億元,間接持有其15.29%的股權。
5月,上汽稱,將追加不超過27億元投資,獲得清陶能源11.09%的股份。
據此計算,本輪投資完成后,清陶能源的估值飆升至243億元。
加大投資后,清陶和上汽的合作逐步加深。
8月底,雙方擬成立合資公司“上汽清陶”,“加快固態電池產品的規模化應用”。
注冊資本10億元,其中清陶認繳出資5.1億元,占比51%;上汽認繳出資4.9億元,占比49%。
新公司定下目標——到2025年,固態電池汽車實現“10萬輛級”銷售規模。
清陶方面稱,兩者聯合開發的第一代固態電池,已完成裝車試驗,單體能量密度達368Wh/kg,最大續航里程超1000公里。
該產品將于2024年在智己品牌(上汽旗下自主品牌)的新車上實現量產,成本與三元鋰電池相當。
強強聯手,固態電池的規模化量產進度加快。
李崢指出,固態電池要想大規模落地,一是要有性價比,二是生產制造的成熟程度,得超過液態電池。
“我們有很強的生產制造能力,這當中積累的Know How,和從零出發沒有固有技術成本,是清陶的優勢。”他坦言。
成本優勢
學霸創業,不愁資金,7年融資11輪。
天眼查顯示,早在2016年,馮玉川團隊就被峰瑞資本看中,很快敲定了首輪投資。
一年后,清陶又拿到了峰瑞資本的B輪融資。
后續幾年,該公司接連完成多輪融資,引入上汽、北汽產投、廣汽資本等投資方。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曾感嘆,最初投的時候,清陶估值不過幾千萬元,沒想到會變成一家估值百億的公司。
“當時投資,是由于看到了它在電池材料方面有‘專精特新式’的創新,在納米尺度上,能夠控制材料涂覆和材料生產。”李豐回憶。
“相比液態電池,我們(固態電池)未來最大的優勢其實是成本優勢。”在李崢看來,清陶先是一個材料公司,再是一個工廠。
迭代升級材料,價格仍有下降空間。
李崢解釋,清陶第一代電池選擇了氧化物+聚合物的技術路徑,第二代固態電池選擇了氧化物+鹵化物+聚合物的路徑,利用不同的材料之間的物理性能讓電池更致密、阻抗更小。
公司定下目標,下一代固態電池產品成本將比同等規格的磷酸鐵鋰或三元電池低10%-30%;2027年問世的第三代產品,將再降本40%。
在投資者眼里,這個價格的想象空間大,或可催生下一個“寧王”。
值得注意的是,固態電池尚未實現大規模量產,清陶仍處于虧損階段。
2023年上半年,清陶的營業收入為1.7億元,凈虧損1.3億元。
科班出身
介紹資料里,最引入注目的,是清陶能源首席科學家南策文。
這位學術巨擘,今年61歲,擁有材料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等稱號。
公開資料顯示,南策文目前沒有直接持有清陶能源股份。
師承材料科學家,馮玉川與李崢都拿到了清華大學博士學位。
科班出身的馮玉川,技術積累深厚。早在讀書期間,他所在的課題組就在進行固態鋰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研發工作;還與豐田合作,研究電解質材料。
2016年,師徒攜手創業,清陶能源成立。
團隊成員分工明確。
馮玉川沖在一線,拼生產、拉業務,逐漸打開市場。李崢成立研發小組,突破固態電解質批量應用到鋰電池上的關卡,解決技術難題。
清陶逐步嶄露頭角。
2020年,公司建成投產“固態動力鋰電池”規模化量產線,產能突破至1GWh。同年,一臺搭載清陶固態電池系統的純電動樣車下線。
截至8月底,公司共有研發人員450人,發表超過680件專利,平均每人貢獻1.5件專利。
短短七年時間,博士帶隊,清陶能源獲評江蘇獨角獸企業。
這對師兄弟,踩中固態電池風口,勢頭正猛。
(文中圖片來自李崢媒體專訪、公司官網。)
(責任編輯:子蕊)
34歲女科學家論文獲AI大會最高獎,她將鋰電池壽命檢測時間縮短到15分鐘2023-08-25 21:16
|
突發!鋰電池之父去世,享年100歲2023-06-27 11:44
|
攻下金屬板燃料電池產業化重要“城池”2022-10-17 09:11
|
高性能團隊如何煉成?記江冶鉛鋰電池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科技創新團隊2022-04-15 08:52
|
林臻:深耕電池技術創新領域的“拓荒牛”2022-04-12 09:05
|
“電池醫生”王家鈞:個人成長應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2022-04-06 08:45
|
“脆”錳披鐵“甲”,電池鑄“金身”2021-12-20 09:32
|
行業低調大佬,市值超2000億,要把家鄉打造成中國鋰電池之都2021-06-09 10:17
|
造電池造出來的“賭神首富”2021-05-17 09:11
|
這位北大科學家,在三間小屋里描繪電池的未來2021-05-11 1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