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海鋼聯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當日
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較上次持平,均價報9.75萬元/噸。
這已經是碳酸鋰價格連續四天維持在9.75萬元/噸。
近期澳礦限產保價,令鋰價暫時穩定。
鋰價每逢出現大變局,首當其沖的都是新進者,尤其是高位踩點進來想分一杯羹的跨界企業。
入場多年的巨頭們如鋰業雙雄和寧德時代則波瀾不驚,依然按照規劃擴產。
澳礦限產并不意味著供應減少。瑞士銀行(UBS)分析認為,2024年全球鋰供應量將增加40%,大致會增加140萬噸碳酸鋰供給。
在供給持續增加、需求增速相對放緩的情況下,業內預計鋰價將在今年內跌至8萬元/噸左右。
限產保價
具有風向標作用的澳大利亞鋰礦企業率先限產保價。
澳大利亞的鋰礦公司科爾鋰業(Core Lithium)1月7日宣布,為了應對持續下行的鋰礦價格,暫停旗下Finniss鋰輝石項目中Grants露天礦的采礦作業,以優先處理庫存為主。
(Grants礦的作業現場。圖源:科爾鋰業官網)
這家鋰礦企業稱,手上還有28萬噸的鋰輝石庫存,足夠他們撐到2024年年中。
科爾鋰業是澳大利亞北部唯一的鋰礦企業。它的Grants露天礦是澳大利亞最新開采的礦山,也是礦業云集的西澳大利亞之外唯一的礦點,于2022年10月調試運營,2023年2月正式生產和銷售鋰精礦。
科爾鋰業是上一輪(2020-2022年)鋰價上漲周期中澳洲首家新投資的鋰礦企業。
在鋰價上行周期投資的鋰礦,好不容易投產,遇上鋰價下跌,這些高成本新進場的礦企自然首當其沖。
科爾鋰業在2023年12月,就由于崩塌的鋰價暫停了計劃擬開采的第二個礦山 BP33。
科爾鋰業的主要客戶包括特斯拉、雅化集團以及贛鋒鋰業等。
老牌鋰礦企業美國雅保(Albemarle)也扛不住了。
雅保成立于1887年,溴和鋰產品是核心資源業務,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鋰化合物生產商,產品包括碳酸鋰、氫氧化鋰、鋰金屬、有機鋰化合物、特殊鋰鹽等。
1月17日,雅保宣布了一系列應對鋰價沖低的措施,大致分為三點:其一,推遲南卡羅來納州Mega-Flex鋰轉化設施和北卡羅來納州雅保科技園的投資支出;其二,開始位于中國的眉山項目鋰轉化裝置調試,預計于2023年底完成機械竣工;在澳大利亞的Kemerton輕氧化鋰項目完成1號和2號線的調試活動,并重點建設3號線;其三,出售其在澳洲鋰礦商Liontown Resources (LTR)公司的股份,放棄在西澳大利亞某地區建造第四條鋰加工生產線的計劃。
(雅保在澳洲的輕氧化鋰項目。圖源:雅保官網)
Liontown目前擁有西澳大利亞兩個主要鋰礦床,其中包括計劃于2025年中期投產的凱瑟琳谷項目(KathleenValley),該項目是全球最大、品位最高的硬巖鋰礦之一。
Liontown 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鋰礦運營商之一,也是特斯拉、福特汽車的重要鋰礦石供應商。
雅保暫停新項目的開采支出、專注于那些能快速投產的項目,正是在鋰價暴跌時調整現金流、應對下行周期的舉措。
這不是礦業巨頭們第一次限產保價。
2018-2020年,鋰礦價格持續下跌。澳洲鋰礦開啟減停產潮,2020年產量較2019年高位時期減產超過30%。
澳洲是全球鋰資源供應的最大來源,也是中國最大的鋰礦進口來源地,澳洲的鋰礦分別占全球和中國鋰原料供應的47%和55%。
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前10個月,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鋰礦石量占總進口量的82%。也因此,澳礦的一舉一動,能夠影響價格。
由于澳礦供應端產能快速減少,行業供需的天平逐漸平衡。到2020年四季度,下游需求快速增長,鋰價實現觸底反彈,似坐火箭一樣一路高走,碳酸鋰價格從2020年最低時的不到5萬元/噸,只用了不到8個月的時間,就沖高到2022年11月的最高點59萬元/噸。
逆勢擴張
近期,鋰精礦價格約為950美元/噸,相較一年前的8000美元/噸大幅下挫了88%。
鋰精礦是生產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鋰和輕氧化鋰是生產電動汽車最昂貴的零部件——動力電池所需的原材料。隨著鋰價波動,動力電池占電動汽車成本的40%-60%。
2023年12月7日,中國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跌至12.05萬元/噸,逼近12萬元大關,創下逾兩年新低。
(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和澳洲鋰精礦價格走勢圖。圖源:彭博社)
12萬元/噸,是國內一些鋰電上市企業生產碳酸鋰完全成本的臨界點。
一些新進者見此便“鳴金收兵”。
比如,以城市智慧新場景和照明為主業的華體科技在1月19日晚間作出決定,終止認購莫桑比克九州資源公司(KYUSHU RESOURCES,SA)85%股權并涉及鋰礦礦權投資。
這距離華體科技發出斥資300萬美元收購莫桑比克礦業公司股權的公告僅僅才23天。華體科技放棄收購非洲新礦的原因包括“重要條款無法達成一致,鋰礦石價格持續下跌及低位運行時間無法確定”。
協鑫能科和中礦資源在2023年下半年相繼宣告終止在津巴布韋、蒙古國的鋰礦資源投資計劃。
一位鋰礦企業相關人士對汽車商業評論稱,其實從2023年第三季度開始,國內就有部分鋰礦停產的消息,到了年末,減產和停產的廠家進一步增多。這些廠家多為2022年、2023年在價格高位時進入的跨界新企業,光上市公司就有超過30家。
SMM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12月,國內鋰鹽企業月度開工率已經降至46%,不少企業正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在另一些礦業巨頭看來,這比最慘時的4萬元/噸好多了。
“鋰業雙雄”之一的贛鋒鋰業正在逆勢擴產。
未來,贛鋒鋰業從澳大利亞鋰礦生產商皮爾巴拉(Pilbara)獲得的鋰輝石精礦供應量,從此前的16萬噸/年增加至未來三年的31萬噸/年,銷售價格隨行就市。
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2022年的新年致辭是:“碳酸鋰產品的周期性非常明顯,20萬元/噸的昨天,也可能遲早有4萬元/噸的明天。”
這表明贛鋒鋰業早已對鋰礦的周期波動波瀾不驚,按部就班推進企業戰略。
鋰業雙雄的另一“雄”天齊鋰業,曾經因為在2018-2020年鋰價低迷周期時斥巨資、背巨債收購智利SQM鋰鹽公司23.77%的A類股份,差點破產重整,但熬過了惡寒之后,隨著鋰價觸底反彈、瘋狂飆升,又賺得盆滿缽滿。
天齊鋰業目前持股22.16%的SQM鋰鹽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鋰鹽公司,天齊鋰業是其第二大股東。
鋰價下挫不僅讓SQM 2023年第三季度的財報利潤大降56.42%,也讓其市值在財報出來的當日蒸發了10億美元。
盡管如此,SQM并未打算減產。雖然1月10日開始受到當地的抗議活動影響,被封鎖了通往南美最大鹽灘的公共道路,這家巨頭仍然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建立庫存清單。
SQM的高管認為從長期來看,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會從現在的趨弱出現反彈,保證可持續運營是公司最重要的目標。
(SQM的鋰鹽項目。圖源:SQM官網)
財報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第三季度,A股被納入鋰礦概念的公司共27家,前三季度營收平均同比下滑3.43%,凈利潤平均同比下滑63.47%。
其中,贛鋒鋰業、天齊鋰業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0.1億元、80.99億元,同比下降59.38%、49.33%。從市值表現上來看,雙雄市值分別縮水60%、40%左右。
盡管利潤縮水,前述鋰礦企業相關人士對汽車商業評論稱,近年隨著技術的發展,鹽湖提鋰企業有成本的優勢,生產碳酸鋰的完全生產成本可控制在4萬-5萬元噸,仍有利可圖。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也對汽車商業評論說,看了一些做(鋰電)材料的上市公司的預期,這些企業覺得目前的碳酸鋰價格還能接受。
碳酸鋰價格的漲跌,直接影響到電池企業和新能源車企的成本。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和寧德時代董事長、總經理曾毓群均在2022年的全球動力電池大會上稱,“成了給鋰礦企業打工的”。
為了不在上游受制于人,寧德時代和主流車企都在鎖定鋰礦資源。
寧德時代也在逆勢擴張上游產能。
1月17日,寧德時代牽頭的企業聯合體(CBC)與玻利維亞國家鋰業公司(YLB)正式簽署了建設中試工廠協議。按照協議,CBC將開發位于烏尤尼和奧魯羅的鹽湖鋰資源,并建設兩座鋰提取工廠,使碳酸鋰年產能達到5萬噸。
此外,寧德時代還在與比亞迪競購加拿大鋰礦公司Sigma。
在國內,瑞士銀行分析稱,寧德時代在江西省的大型鋰礦項目將在未來兩年為中國貢獻40%的碳酸鋰增量。
該項目是寧德時代2022年4月在江西宜春投建的4500萬噸/年陶瓷土(含鋰)礦采礦項目。該礦探礦權面積6.44平方公里,推斷伴生鋰金屬氧化物量達265.678萬噸。
張永偉對汽車商業評論稱,動力電池企業在疫情三年封控期間(2020-2022)并未停歇擴產,投資高歌猛進,產能正好在2024年開始釋放,電池將面臨著供給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也因此,機構對今年的碳酸鋰價格普遍預期不高,給出了10萬元/噸以下的預判。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