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經信局由其他各部委認定作為負責回收試點的部門,下面由我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試點實施方案,”北京經信局劉霞在4月11日的動力
電池回收網點建設研討會上介紹,“京津冀地區試點工作主要任務有四點,加強動力蓄
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實現動力蓄電池全生命周期監管、推動先進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和建立京津冀地區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聯盟。”
加強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
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重點區域,京津冀地區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2018年京津冀三地有3466噸動力蓄電池退役,預計2019年將有6483噸,2020年將達到10446噸。如此龐大的退役電池數量,“逼迫”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劉霞認為,加強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絡體系,另一方面應該積極探索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同時,要嚴格規范動力蓄電池再生利用。
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絡體系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密不可分——因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車企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中承擔了主體責任。“車企至少構建3家所屬車輛動力蓄電池的回收服務網點,并及時向社會公開回收服務網點相關信息。”劉霞說,“還可以通過補貼、以舊換新等方式,從消費者手中回收‘質保期外,新能源汽車報廢前’的廢舊動力蓄電池。”
此外,劉霞還建議規范報廢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處理,明確公交公司、出租車公司等集團用戶在新能源汽車與動力蓄電池產權分離時的處置方式和要求。
實現動力蓄電池全生命周期監管
倘若建設完整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是前提基礎,那么實現動力蓄電池全生命周期監管就成為一種必要。劉霞提出,應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區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信息共享機制。
劉霞表示,該機制可以加強京津冀三地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政府管理信息的互通互用,實現京津冀區域內動力蓄電池從設計制造、使用、梯次利用到資源化再生利用等各環節的協同高效管理。
“現階段已委托北京理工大學參考國家溯源平臺,”劉霞說到,“現階段三地已初步建成廢舊動力蓄電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統平臺。”據悉,該系統是以京津冀三地已有的新能源汽車運行監控平臺為基礎,并可實現與國家平臺的對接。
建立和完善動力蓄電池與新能源汽車間的動態聯系要盡早開始。試點期間,汽車生產企業應建立企業自身的電池監控系統并記錄車輛及電池編碼對應信息,并及時將相關信息上傳至電池溯源信息系統。開展梯次利用探索的試點企業應及時上傳梯次利用電池的相關信息。
“確保動力蓄電池產品的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劉霞補充道。
推動先進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
現階段行業亟待頂層架構完善,相應的標準規范急需出臺,同時要加快推動先進技術和裝備研發的應用。后者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電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另一方面是推動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升級。
據劉霞介紹,他們將充分發揮京津冀地區的科技創新優勢,加快建設基于大數據的電池殘值評估技術研發,通過動力蓄電池歷史相關數據的挖掘分析,實現動力蓄電池余能、剩余壽命與性能等殘值的快速評估與分選,確定退役產品的梯次利用失效標準,構建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系統方案,支撐相關企業科學高效開展動力蓄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業務。
在推動過程中,劉霞發現多處共性技術,如電池快速估值、綠色裝備等。此外,經過與拆解企業的交流,劉霞還發現多數人并不清楚拆解方法,且每個廠家電池狀態也大相徑庭。“后期我們將會針對性組織專業培訓,邀請北汽、吉利、比亞迪等車企為他們做專項的技術培訓。”劉霞說到。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通過為回收拆解企業提供電池安全拆卸指導手冊和相應的技術培訓,不但可以推動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的相關技術和裝備研發工作,還可以增強兩者之間的協作關系,為新能源汽車規模報廢提前做好技術儲備。
建立京津冀地區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聯盟
截止2019年1月30日,京津冀三地政府共收到29個企業的試點示范項目申請。“近期盡快召開專家評審會,力爭下月確定京津冀地區的試點示范項目,并向社會公布。”劉霞強調,“除了回收拆解企業與新能源汽車企業,動力電池回收試點項目工作還需動力蓄電池及正負極材料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用等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配合。”
劉霞還認為,要加快建立涵蓋京津冀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聯盟。據了解,該聯盟的主要目標為促進京津冀地區完善高效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的建設,提升京津冀地區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技術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
“通過搭建聯盟平臺,促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企業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劉霞介紹說,“依托聯盟,將開展共性技術研發、檢測和評價、行業研究、共性課題研究、新型商業模式探索以及相關標準制定等工作。”
最后,劉霞透露,他們已有重點關注的企業。后續聯盟成立,將共同開展涵蓋動力蓄電池回收體系建設、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全產業鏈的示范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