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開,不負韶華!
從2016年的不看好,到2018年的全面布局;從2019年上半年的產能嚴重過剩,到2019年下半年補貼政策的逐漸退出。
泥沙俱下,魏建軍“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或是財大氣粗的豪邁,或是對企業未來走向的把控,或是整車廠對于動力
電池廠的憤怒。
總之,魏建軍布局動力電池產業的航班,正式啟程了。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占整車BOM成本的40%以上,關乎到整車最核心的技術和成本控制。
隨著汽車電動化與智能化趨勢的不可逆轉,掌控動力電池領域的主動權,顯得尤為重要。
01
7月9日,由長城絕對控股的動力電池企業蜂巢能源舉行了發布會,宣布正式進軍動力電池制造領域。
動力電池屬于高精密制造,進入門檻較高,所以絕大多數車企都不敢輕舉妄動。長城是繼比亞迪與大眾汽車之后,全球第三家宣布制造動力電池的車企。
11月27日,位于常州金壇,產值超過130億元,規劃產能18GWh的蜂巢能源車規級AI智能動力電池工廠一期正式投產。
作為車規級動力電池工廠,其要求與傳統動力電池相比具有8項優勢,包括環境控制和毛刺控制更為嚴格、更高水平的金屬異物檢出率等。
常州工廠是蜂巢能源第一家鋰電池工廠,且是業內首批在方形電池上采用“高速疊片”工藝并以“車規級”標準生產車用動力電池的工廠。
據了解,該工廠于去年9月份正式動工,總投資80億元,采用世界先進的電池自動化生產設備,整體自動化率高達95%。
蜂巢能源在“車規級”工廠中,制定了全新的電池制程規范和工藝標準,通過導入AI智能技術,在環境控制、毛刺控制、異物檢出、制程管理、設備自動化等多個維度標準提升,達到了車輛使用安全要求。
據蜂巢能源總經理楊紅新表示,針對車規級,蜂巢能源主要圍繞環境控制、電芯安全控制、制程控制、工藝設備四方面入手,在各項標準上均較其他企業更加嚴格。
此外,通過大數據打造AI,實現工藝工程管控、智能質量管控、制程開發管控、設備健康管控、供應鏈需求管控、智能園區物流管控,滿足產品出貨后穩定性和壽命特征判斷。
據了解,金壇工廠是全球第一家在方形鋁殼電芯上采用 “高速疊片工藝”的電芯智能制造工廠。
據介紹,這類型的電池可擁有更低的內阻,更長的循環壽命,熱性能更理想,能量密度更高的特點,其能量密度可提升10%,成本變相可以降10%,目前樣品電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320kWh,大規模量產的產品能做到255kWh—265kWh。
02
蜂巢能源的產品是面向全球汽車行業客戶,長城、歐拉和光束汽車都將會是蜂巢能源的重要客戶之一。
此前,楊紅新曾公開宣布,到2025年,蜂巢能源要在全球范圍內建成120GWh的動力電池產能。
其中,在中國將會擁有76GWh的產能,此次在常州投產只是第一步,共分三期建設,本次投產的一期項目規劃產能4GWh,二期項目規劃產能8GWh,預計2020年年底投產,隨后將進行三期6GWh產能的建設。
此外,蜂巢能源與捷威動力的合資公司在鹽城還有3GWh的產能。
歐洲計劃投資20億歐元,興建24GWh的產能,分兩期建設,一期計劃在2020年啟動,2022年建成投產。
在北美也有20GWh的產能建設意向,但截至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建設日程表。
令蜂巢能源最引以為傲的技術,就是所謂的方形疊片生產工藝。一般情況下,方形硬殼動力電池主要通過卷繞技術生產電芯。
該工藝最大的優勢是技術成熟,生產效率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疊片技術來自于軟包電池,優勢比較明顯,比如內阻低,電池容量衰減慢,不易短路和被擊穿,充放電倍率高,電池容量密度高等。
蜂巢能源對外發布了多款面向未來的動力電池概念產品,分別是無鈷“三元”動力電池和四元動力電池。
蜂巢能源表示,他們的無鈷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與三元811相當,材料成本可降低5%-15%,目標在2021年11月實現量產。
此外,蜂巢能源還透露,其獨有的四元正極材料,性能將超越現在的三元811動力電池的性能,能量密度將突破300Wh/kg,基于四元正極材料的動力電池,計劃在2022年11月實現量產。
在現階段,蜂巢能源對外公布的信息是,其第一款動力電池的電芯產品,會是方形疊片的三元811動力電池。
蜂巢能源在2019年上海車展,面向全球首發了能量密度達265Wh/kg的NCM811三元材料動力電池,即采用“高速疊片”生產方式的方形疊片鋁殼電芯。
蜂巢能源計劃在2020年10月,在常州金壇動力電池工廠,量產該款三元811動力電池。
03
在當前產能供不應求的背景下,自主制造動力電池的前景非常明朗。
此外,鑒于能源安全和環保方面的挑戰,世界各國已明確將電動化戰略,作為本地區的產業戰略重點,并制定出了嚴格的法規促進進程。
誠然,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轉型的趨勢非常明確。因此,動力電池制造商對于大規模地加大產能建設,是市場發展必然趨勢。
但現在的實際狀況是,優質動力電池的供給,是扼制所有電動汽車制造商的絆腳石。強如特斯拉和大眾,都曾被動力電池逼得束手無策。就連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也曾受困于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窘迫。
動力電池行業是一個極易實現頭部聚集的產業,也是一個二線動力電池制造商殺出重圍難度特別大的產業。
隨著補貼的大幅退坡,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失速",而作為上游以寧德時代為首的動力電池產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洗牌,競爭局面已由原來的“二八”分化向“一九”局面轉變。
這源于動力電池對體系能力要求極高的產業,從研發到樣品到最終的SOP,是需要跨越很多屏障,哪怕是能夠投入到最終的量產,對制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從制造方面來講,動力電池的制造是在微米級的材料上進行操作,無論是漿料的攪拌,還是涂抹,壓實,包括后面的剪切,對工藝能力要求極高,任何一個環節的不一致性,都將影響動力電池的性能,或者是良率。
從研發方面來講,因為鈷對動力電池的穩定性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鈷含量的降低,使得動力電池的熱失控難度大幅度提升。
誠然,汽車制造商們,顯然不能容忍這樣的局面。
如果不能真正意義控制住電動化供應鏈,汽車生產商電動化之路,只能是紙上談兵。
這也是特斯拉等車企巨頭,為什么要加速布局動力電池產業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可以降低動力電池制造商們的資本開支,另一方面可以在事先發現問題,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可以預見,整車制造商與動力電池供應商的競爭,正變得日趨激烈。
博弈的方向顯而易見,不斷地提升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不斷地降低動力電池的價格,最終推動
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平價,讓
電動車徹底替代燃油車。
全球范圍內的動力電池巨頭,包括寧德時代、松下、比亞迪、LG化學、三星SDI,無不擁有超過20年以上的電池研發和生產經驗。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車企進入動力電池制造業,本就已經不易。而蜂巢能源的動力電池產品,尚未經過市場驗證,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會加大消費者在選購長城電動車產品時的擔憂。
當然了,只要通過市場篩選,經得起考驗,未來之路將是光明的。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