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韓國宣布,計劃到2023年,將在電動汽車
電池行業投資20萬億韓元(約合150.46億美元),以發展這一韓國國家安全和重要戰略產業,并確保韓國能夠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這20萬億韓元投資將由政府和私營部門共同籌集。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稱:“ 這項聯合投資將使韓國率先實現商業化固態電池生產,成為世界上固態電池商業化的第一個國家。”
韓國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將該國的陰極材料產能提高四倍,將電池生產相關設備的出口增加三倍,并從2025年開始商業化生產磷酸鐵鋰電池。
據悉,韓國三大電池制造商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計劃在韓國生產固態電池原型,并在海外大規模量化。政府則將提供大量材料上的稅收抵免,并撥出資金以供設備制造商進行研究。
01
固態電池空間巨大
由于目前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論極限,于是,固態電池近年被視為可以繼承鋰離子電池地位的電池。固態電池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循環壽命更長等優勢。
中信建投報告指出,半固態電池有望實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量密度:目前主流三元液態電池一定安全性下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當前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已達到360wh/kg,后續將繼續突破。安全性:半固態電池電解液質量分數僅為5%-10%,固態電解質的不易燃、零揮發,顯著提升了電池的熱穩定性。
固態電池空間巨大,川財證券指出,據EVTank的預測,至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滲透率有望達到10%,需求達到276.8GWh。2023-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增長的復合增長率達63.7%。
當前主流的固態電池技術路線有三個,分別是: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其中,聚合物最早實現固態電池裝車測試,其優點是易加工,與現有的液態電解液的生產設備、工藝都比較兼容,機械性能好且比較柔軟。但也存在電導率太低、與鋰金屬的穩定性較差等缺點;
硫化物是三種材料體系中電導率最高的,并且電化學穩定窗口較寬,但熱動力穩定性較差,且至今仍然無法避免鋰枝晶的產生;
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導電性和穩定性,但其非常堅硬。且相對于硫化物,氧化物的電導率還是偏低的,這使得在性能中會遇到容量、倍率性能受限等一系列問題。
日韓、歐美及中國的固態電池的技術方不同:日韓起步最早并選擇了硫化物固態電解質路線,目前,日韓企業持有固態電池專利數全球領先,據Patent Result統計,截止2022年3月末全球專利數排名前十全是日韓企業;歐美選擇氧化物固態電解質路線居多,且均在直接開發鋰金屬負極應用;中國三種固態電解質路線均有布局,在開發全固態電池的 同時也在大力發展對現有產業更友好的半固態電池。
02
各國企業爭相布局固態電池
相比國內,國外更早開始對于固態電池的研究。日本企業方面,豐田自1990年起開始研究固態電池,擁有廣泛的應用專利;日產汽車目前已經研發出固態電池,目標是到2025年開始試生產,并于2028年量產一款由全固態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
韓國企業方面,LG新能源預計于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三星SDI去年3月宣布已經開始建造業界第一條固態電池試生產線——S-Line,公司計劃在2025年完成技術驗證,2027年正式批量生產;SK On去年1月宣布與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Seung-woo Lee教授合作開發下一代全固態電池,公司計劃2025年開發硫化物全固態電池試制品,2029年實現商用化。
國內企業也不甘落后,正在奮起直追,贛鋒鋰業、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鋰電企業都有固態電池的布局。最近,還不斷傳出關于固態電池的最新消息:據贛州市商務局網站,4月13日,江西省贛州市商務局發布項目推介,擬投資建設單體大容量固態電池1GWh儲能電站,項目估算總投資45億元;4月18日,在第二十屆上海車展上,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表示,其首款搭載固態電池的量產產品將于2025年下線。
03
短期內還無法量產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云上宜賓高端論壇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表示,“現在全球已經有無數人投入到全固態電池技術的創新運動中,隨著ChatGPT技術的出現,對新材料的探索效率極大提高,開發的周期能夠縮短,通過全球的努力,全固態電池能夠取得成功。”
“我們發現,在全球頂刊上發表的與固態電池技術相關的論文正在指數般地增長,可以說技術是在商業化的前夜。”歐陽明高說。
在去年3月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歐陽明高院士對國內固態電池技術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發展節點:以產業化為衡量標準的話,2025年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固液混合電解質的半固態電池出現;2030年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液態電解質更少的準固態電池量產,真正的全固態產品預計不超過1%;2035年能量密度目標是500Wh/kg,全固態電池實現產業化。
不過,成本過高、鋰離子電導率偏低等問題,阻礙著全固態電池的大規模量產。于是,作為過渡方案的半固態電池成為企業投入的焦點。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捷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軍說:“最后計算的還是成本。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再高,主流的電動汽車看重的還是成本。如果半固態、全固態電池能夠幫助主流汽車廠商降低成本,那么應該很快就能商用。”
總之,固態電池在量產的路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只有國家、企業一起努力,才能加快其產業化進程!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