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實驗室公眾號消息顯示,5月9日,內蒙古硅源新能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硅碳負極材料一期項目在內蒙古準格爾旗大路工業園開工。
據悉,該項目是鄂爾多斯實驗室孵化的第一個落地量產項目,基于清華大學-鄂爾多斯實驗室魏飛教授團隊的硅碳負極技術,全力攻關新材料組合、新材料生產方式以及工藝的研發,聯合鋰
電池生產廠商共同制備更高性價比的新一代
電池產品,專利包括解決影響新一代鋰電池循環壽命的關鍵發明,以及大規模生產高質量鋰電池電極材料的方式與方法,曾入選2020年中關村論壇。
項目位于準格爾經濟開發區大路產業園南煤化工基地,總投資22億元,占地400畝,由內蒙古硅源新能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運營,規劃總產能為2萬噸/年硅碳負極材料,其中一期產能為2000噸/年,總投資6.16億元,自2023年11月簽約以來,一期工程已完成“三同時”的安評、環能、節能等評價,預計2024年年底竣工,2025年上半年投產。
資料顯示,內蒙古硅源新能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6000萬人民幣,成立于2023年,位于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主要從事鋰電池硅基負極材料的研發及生產。
這些企業也在布局硅碳負極
綠研院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電池企業進行硅碳負極領域的研發:
早在2020年,特斯拉發布的4680圓柱電池就采用了高鎳正極+硅碳負極材料,能量密度達300Wh/kg。
進入2024年以來,已有多家公司公布了硅碳負極產業的最新進展:
杉杉股份表示,公司在行業內首創了球形低膨脹新型硅碳產品。
璞泰來稱,公司在硅碳負極原料的預處理方面的技術走在前沿,在加工的工藝方面包括CVD等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穩定性比較好、技術成熟度高,廣泛受到頭部重點客戶的認可。公司認為納米硅碳產品將自2025年起逐步進入批量供應階段。
山河智能4月17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硅碳負極可用于固態電池。
硅寶科技近日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硅碳負極材料產品處于大規模送樣測評階段,產品在19家動力電池廠及圓柱電池客戶、7家3C電池廠客戶送樣測評,已實現訂單突破,得到客戶好評,目前正在根據客戶需求進行批量供貨。同時,公司5萬噸/年鋰電池用硅碳負極材料及專用粘合劑項目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設備安裝,預計于2024年實現部分投產。
資料顯示,硅寶科技硅碳負極材料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及技術,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容量可達2000mAh/g。公司于2023年建成1000噸/年硅碳負極材料中試生產線并順利投產。
此外,4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人民政府、準格爾經濟開發區與碳一新能源集團舉行新材料項目簽約儀式。項目總投資20億元,項目采用CVD氣相沉積工藝生產新型鋰電池硅碳負極材料,規劃年度產能3萬噸,建設周期3年,達產后產值有望超百億。
市場看好硅碳負極前景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于續航、快充、成本等需求日益加大,從而倒逼電池能量的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包括對于正負極材料的改進,目前正極材料方面已經有了突破,因此,如何提升負極材料的比容量成為行業競爭新的焦點。
石墨負極的實際比容量已經接近其理論值372mAh/g,很難再有提升空間。硅基負極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是目前已知比容量最高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且原料來源廣泛、成本低、能滿足高倍率充放電的需求,被視為最有前途的新一代負極材料。
目前硅碳復合材料和硅氧復合材料是硅基負極的主要技術路線。其中硅氧負極一般泛指碳包覆一氧化硅,技術相對成熟,循環性好、離產業化更近,但首效低。
新型硅碳是指用納米硅分布于多孔的碳材中,容量高、首效高,雖然被認為是硅基負極材料的最優路線,但還有價格高、產品一致性差(硅沉積的均一性差)等難題需要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為進一步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5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發布“公開征求對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在電池產品性能方面,提到負極材料硅碳比容量≥480mAh/g。
硅基負極市場空間巨大,機構預計,2025年全球硅基負極出貨量有望達到14.9萬噸,滲透率將達到5.4%。而2025年國內硅基負極材料出貨有望超6萬噸。
有觀點認為,“硅碳時代”已經臨近,硅碳負極應用將進入快車道。預計2025年硅碳負極有望在負極材料中的滲透率達到20%-30%,需求量或達20萬噸/年,市場空間超200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硅氧和硅碳兩種技術都存在各自的市場,硅氧負極未來主要朝著低成本發展,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便宜,在10萬/噸以內逐步降低,未來應用于電動工具和動力電池;新型硅碳在解決完動力電池要求基本性能后,3年后售價有望做到25萬/噸以內,在3C和動力電池內廣泛應用,長期來看,硅碳市場會大一些。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