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以鋰
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板塊備受市場關注,資金追捧頗多。
6月23日,A股市場資金流入最多的概念板塊為新能源車、鋰電池板塊,分別為44.6億、43.26億。
鋰離子電池按照應用領域分類可分為消費、動力和儲能電池,而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是鋰電池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領域。
為了進一步了解鋰電池在儲能領域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專訪了業內專家——南都電源(300068.SZ)總裁朱保義。
“伴隨著風電、光伏等發電技術的成熟,疊加國家鼓勵建設新能源+儲能組合電站,將會給儲能行業帶來千億級的市場。”南都電源總裁朱保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南都電源在儲能領域已經耕耘了十余年,目前正在打造一個以鋰電儲能為主的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產業鏈。
在朱保義看來,鋰離子電池將是儲能的主要技術路線,為順應這一趨勢,南都電源積極推動產品結構戰略調整,加大鋰電儲能業務布局,全力打造鋰電儲能產業鏈閉環。
“二次創業”加大儲能業務布局
2019年,朱保義被公司任命為總經理,南都電源開啟了“二次創業”,制定了未來發展的五年規劃。重新梳理了業務板塊,產品布局、理清了公司未來發展主航道,將資源集中配置在主航道上。
“這個賽道足夠大,儲能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多,包括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其中大部分場景目前在國內已有初步應用探索,其它場景也已在國外具有應用實踐。尤其是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更加帶動了對儲能的需求。”當談及為何要加大儲能板塊的布局時,朱保義如是說。
目前,我國儲能市場已初步打開,據CNESA全球儲能項目數據庫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底,中國已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3.4GW,2020年新增投運容量2.7GW。
而儲能的技術路線方面,目前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包括熱儲能、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等。其中,電化學儲能因降本空間大,產業化應用前景大而被廣泛看好。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電化學儲能新增投運容量首次突破GW大關,達到1083.3MW/2706.1MWh,電化學儲能系統成本也突破1500元/kWh的關鍵拐點,行業蓄勢待發。而各電化學儲能技術中增速最快的是鋰電池儲能,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20年全球與中國新增電化學儲能中,鋰電池儲能占比分別是96%和92%。顯然,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鋰電儲能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鋰電池在產業規模、系統成本、能量及功率特性、壽命特性、可回收性等方面優勢突出,可滿足儲能多樣化場景需求,預計鋰電池在儲能上的應用將率先爆發,儲能主流技術地位進一步夯實。
“我們也認同鋰電池將是儲能的主要技術路線,并進行了相應布局,我們儲能業務的方向是鋰電儲能。我們在打造一個以鋰電儲能為主的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產業鏈。”朱保義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并且,我們將來發展的‘主戰場’肯定是在儲能板塊,儲能板塊的銷售將會占到南都電源整個銷售收入的50%左右。”
據悉,2020年南都電源的儲能板塊已有不錯表現。2020年南都電源儲能業務出貨量259MWH,出貨額3.3億,其中,新增項目簽約總容量511MWh,已交付66MWh,交付中445MWh;總項目數81個,已交付29個,交付中52個,較去年同期84.4MWH大幅增長(其中出貨增長率206.8%,簽約增長率516.11%。)。并且,在全球范圍內打造出了多個標桿型儲能項目,包括美國首個大型鋰電儲能項目40MW/55MWh三菱項目、愛爾蘭首個大型鋰電儲能項目33MW/33MWh RES項目、意大利首個大型鋰電儲能項目22MW/22MWh火電項目、許繼江虹4MW/12.8MWh變電項目、廣東云浮6MW/3MWh火電儲能聯合調頻等。
此外,南都電源2020完成了從鉛電池為基礎到鋰電池為基礎的產品結構轉型,業務模式上從投資運營轉為銷售,業務覆蓋細分領域也從用戶側單一場景向多應用場景拓展。
打造全生命周期閉環產業鏈
自2010年4月上市以來,南都電源的營業收入已經從2010年的14.53億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102.60億元。
過去由于儲能行業體量較小,且尚未進入全面經濟性時點,各家企業儲能業務占比較低、業務量小,近年來,隨著產業成本的降低和需求的推動,儲能業務取得快速進展。
朱保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上市之后,南都電源一直致力于探索儲能產業發展路徑,儲能業務已經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裝機規模已經接近2GWh。除了寶貴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外,打造全生命周期閉環產業鏈也是南都電源的一大亮點,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和期待。
“我們競爭優勢不僅為技術積累、系統集成積累和不同運用場景的經驗積累。最重要的是,南都電源有全生命周期的產品和技術,從電芯、BMS、EMS、系統集成等等,包括電池生命周期終止之后,我們還可以回收利用。”朱保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南都電源目前已全面形成了鉛蓄電池的閉環,增強了資源回收業務與公司現有儲能、通信、動力電池業務的協同效應。“現在正加快建設廢舊鋰離子電池及新材料回收項目的首期2.5萬噸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項目,鋰電產業閉環也很快就會形成。”
光大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20-2060年鋰電潛在需求量累計將達到25TWh,若按1GWh電池對應碳酸鋰需求約600噸,則碳酸鋰需求約為1500萬噸。綜合考慮環保因素、鋰資源區域約束、鋰價格因素,廢舊鋰電池回收是一項必要工作。
朱保義認為,鋰電儲能突破成本規模化應用關鍵拐點后行業市場將迎來爆發。隨著鋰電產品市場應用的逐步增大,鋰電上游原材料的供給已成為競爭的瓶頸,“因此,加快鋰電材料回收業務的建設也是當務之急,南都電源也正在加速行動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南都電源計劃通過再生資源板塊的支撐,打造出“原材料-產品應用-系統解決方案-運營服務-資源再生-原材料”的全封閉產業鏈。
“產業鏈閉環的形成有利于打造企業的內部循環,形成企業內部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更加凸顯了我們的產業鏈優勢和競爭優勢,也體現了公司的社會責任。產業鏈的閉環使得公司產品所有的輔材和主材都有可控的質量,還能降低成本。”朱保義如是說。
在即將結束采訪時,朱保義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南都電源鉛回收產業鏈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鋰電產業鏈閉環也將成型。“公司已于2020年開始投建安徽南都華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預計廢舊鋰電池年處理能力10萬噸,預計2021年8月份能夠達產。屆時,公司將完成兩大產業鏈的閉環,使公司無論從產品、應用、到服務,再到回收循環,從而形成公司未來的主航道。”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