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全球每7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裝置‘宜賓造’的動力
電池。”宜賓市相關負責人自豪地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作為全球規劃產能最大的動力
電池生產基地,宜賓乘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東風,正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作為中國新經濟地圖上的重要坐標,宜賓順應經濟轉型升級大潮,見證了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異軍突起。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優勢體現在哪里?如何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前往宜賓進行深入調研,試圖尋找其中的答案。
動力電池跑出“加速度”
濃稠的漿水在真空中反復攪拌后均勻涂覆在銀色的銅箔上,經機械多次冷壓后的極片被激光切成條,將用于電芯生產……寧德時代位于宜賓的動力電池生產線正緊張而有序地運作。
“這條生產線年產能達15GWh,可以配套3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占地上千畝的寬闊廠區,寧德時代子公司四川時代總經理朱云峰一邊帶中國證券報記者參觀,一邊耐心地介紹,“我們在宜賓規劃了10期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年產能將突破200GWh。”
近年來,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在宜賓打造的西部動力電池產業集群迅速崛起,成為中國新經濟地圖上的重要坐標。
“我們已引進動力電池及配套項目75個,簽約總投資超1900億元,全部達產后將實現年產值4600億元以上。作為全球規劃產能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我們力爭2030年實現動力電池年產銷300GWh以上、全產業鏈產值5000億元以上。”宜賓市經濟合作與新興產業局動力電池產業一科科長周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以平均每輛車44.7KWh裝車電量計算,300GWh可滿足約671萬輛新能源車裝機需求。根據權威第三方機構EVTank的數據,預計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4780萬輛。這意味著屆時全球每7輛新能源汽車中,將有1輛有望裝上“宜賓造”的動力電池。
為盡快繪就這一藍圖,相關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天宜鋰業注冊成立不到24個月便完成了一期項目建設并投產;四川時代1000畝土地平整工作僅用81天,并于28個月內完成了一到六期項目從開工到全面運營;凱翼汽車僅用21個月就建成了973畝國際標準的智慧工廠……
指著窗外一片廠房,宜賓鋰寶董事長張鄭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5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與山包。我們來了之后推平山包,興建工廠,2018年第一條生產線投產試車,如今已具備年產3萬噸三元正極材料和1萬噸配套前驅體的能力。”
除了起步速度快,宜賓加快打造“1+N”產業生態。
2019年,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在宜賓投資100億元,成為當地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轉折點。圍繞寧德時代,德方納米、貝特瑞、中材科技、科達利、大族激光等20余家上市公司先后來到宜賓投資建廠,覆蓋鋰鹽、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動力電池全產業鏈,產業生態煥發出勃勃生機。
“寧德時代是我們的大客戶,我們的項目落地長江工業園給四川時代做配套。”科達利生產部經理張紅偉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生產車間24小時不間斷作業,到崗員工有1400多人,每天生產出庫的電池蓋板超過20萬件,并逐月增產,今年產值預計將達到3.5億元。”
如今,宜賓已成為動力電池產業投資沃土。在7月舉行的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東道主宜賓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吸引線下近10萬人次、線上近52萬人次觀看;200多家知名企業參展;展出了前沿技術和應用成果100余項;簽約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配套項目48個,簽約總金額達962億元。
宜賓成為中國動力電池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領全球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強企業中,以寧德時代為首的我國企業占據6席,市場份額約48%,并作為強大的核心動力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7年雄踞全球第一。
聚集發展構建比較優勢
成本、規模以及創新等方面的優勢,成為中國新制造在全球的比較優勢。
朱云峰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宜賓有充沛的水電,用電成本相對有競爭力。”宜賓市公布的數據顯示,寧德時代位于東部地區的湖西基地、溧陽三期的利潤分別為0.5億元/GWh、0.54億元/GWh,而在宜賓投資的利潤可達到0.75億元/GWh。
宜賓地處長江上游階梯地勢交匯處,2006年建造的向家壩水電站是我國第五大水電站。宜賓市水力發電占能源結構的80%左右,且電價較低。“宜賓工業電價為0.45元/千瓦時,而東部地區工業電價普遍在0.6元-0.7元/千瓦時。”周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四川經濟合作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四川動力電池產業形成了以宜賓、遂寧、成都為核心的強大產業聚集效應,發展態勢呈現爆發式增長。2021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前10企業中,在川落子的企業有4家,分別是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億緯鋰能。
新能源產業另一大分支——光伏產業同樣“一路向西”。類似宜賓的“1+N”模式,圍繞龍頭打造產業集群,進而形成規模效應,成為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顯著優勢。以動力電池產業為例,中國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鏈,且各個環節都有龍頭坐鎮。除宜賓外,寧德、宜春、遂寧、新余、棗莊、荊門等地形成的動力電池產業集群無不如此。
“集聚發展是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成長的顯著特點和優勢。”真鋰研究院創始人、總裁墨柯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這樣的模式可以加強產業協同,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有助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促進先進技術應用,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實力。”
發展新能源產業,重在技術創新。中國動力電池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領全球發展,其核心就是技術創新。
“近年來,我國動力電池技術水平迅速提升,三元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每公斤200瓦時,磷酸鐵鋰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每公斤160瓦時,量產產品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新型成組技術、高鎳無鈷電池、固態/半固態電池等實現突破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在2022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
技術創新帶來產業競爭力提升。從工信部2013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補助標準看,純電動乘用車續航里程在80公里-150公里,每輛車補貼3.5萬元。如今,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已把1000公里續航作為賣點。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宜賓調研了解到,在大力擴充鋰電池產能的同時,寧德時代、宜賓鋰寶等企業早已瞄準鈉離子電池、錳基電池、固態電池等新型材料體系電池展開布局,“我們正在高鎳、低鈷和鈉離子電池三個方向開展重點攻關。”張鄭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大力延鏈補鏈強鏈
在宜賓三江新區建設工地,中國證券報記者看到,裝載集裝箱的純電卡車緩緩駛入一座換電站,迅速完成電池更換并駛出換電站。“換電用時不超過5分鐘,比加油快多了。”換電站工作人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當前,宜賓圍繞動力電池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其中,探索換電模式正是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2021年10月,宜賓被工信部選為電動重卡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城市。相比包頭、唐山等入圍城市,宜賓有其特色。“包頭、唐山重卡保有量在10萬輛以上,而宜賓僅1萬輛左右。”中國電動重卡換電產業聯盟秘書長李立國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宜賓能夠入圍試點,關鍵在于其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相輔相成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和創新鏈,擁有以寧德時代為核心的完整動力電池產業鏈,以及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作為強有力的科研和創新支撐,發起的行業組織‘中國電動重卡換電聯盟’,孵化了重卡換電核心裝備企業智鋰物聯,產學研創新鏈優勢突出。盡管宜賓本地電動卡車不多,但在技術創新、產業鏈閉環、互換性標準等方面可以起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試點示范’作用。”
據悉,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于2020年在宜賓設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團隊為依托,在先進電池材料、下一代電池、高安全電池系統、新能源大數據與碳減排、新能源動力系統、充換電與智慧能源系統等最新技術領域展開科研工作,已經成為宜賓動力電池產學研的重要支點。
作為一種新模式,宜賓市政府在推廣換電上不遺余力。據周強介紹,每輛換電重卡補貼力度在車價的10%左右,每座換電站按不超過建站投資(除土地費用外)的40%給予補貼,補貼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宜賓市工作小組正加快制定相關方案,力爭到2025年將我們的換電試點成果推向其他城市。”
換電模式有望成為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增長的“第二曲線”。國泰君安認為,2022年換電將在重卡等領域率先滲透,2023年乘用車領域將加速滲透。預計到2025年底,國內有望建成2.21萬座換電站,形成383億元的設備市場空間;到2030年底,有望建成8.83萬座換電站,形成1091億元的設備市場空間。
除了動力電池,宜賓還瞄準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中的電機和電控。2022年3月,宜賓市政府印發的《全面推進“電動宜賓”工程實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積極謀劃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系統、電控系統、驅動電機三大產業集群發展。
動力電池集聚發展,為宜賓發展電機和電控積累了經驗。上述方案提出,電機產業要以本地凱翼汽車、奇瑞新能源汽車等整車配套需求為牽引,瞄準國內外知名企業,引進一批驅動電機項目落地宜賓建設生產基地,迅速奠定產業基礎,構建驅動電機產業鏈。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