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受得了炎熱氣候、扛得住冰天雪地,充電快速、成本還低的鋰
電池成功量產,在業界引起了不小反響。這款全新鋰
電池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團隊。
記者了解到,電池如此“能打”,在于突破了負極材料的關鍵創新技術,這與深圳最新發布的產業計劃思路一致。6月6日,深圳市工信局、深圳市發改委和深圳市科創委發布《深圳市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下稱《計劃》),提出在能源材料領域,重點突破高轉化率太陽能電池材料、高容量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鋰離子電池材料、高性能的氫燃料電池材料。
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是其中一個方面。根據《計劃》,到2025年,深圳新材料產業增加值達到550億元,培育出新能源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百億級材料集群。
要實現這一目標,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重點任務。深圳先進院團隊告訴記者,以他們研發的新型鋰電池為例,目前電池的正極材料相關研究已接近“天花板”,要提升性能,就要從負極材料上下功夫。不僅如此,為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團隊多年來緊跟市場,最終研發出最低工作溫度-70℃、最高80℃的鋰電池,可以滿足多種場景需求。
為不斷突破新材料“天花板”,《計劃》還提出了幾項重點工程,“夯實新材料領域基礎理論研究能力”是其中之一。
在位于寶安區的深圳先進電子材料國際創新研究院內,有一個裝著數十支材料樣品的袋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團隊針對超薄芯片加工而研發的臨時鍵合材料,每一支樣品都代表了一次研發“失敗”,在近70次迭代后,才有了如今通過客戶端測試并成功量產的產品。
十年如一日,敢啃電子材料“硬骨頭”,這是深圳創新精神的體現。《計劃》提出,在寶安區、龍崗區布局研發設計環節,在坪山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布局生產制造環節,在羅湖區、光明區布局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環節。
【企業反響】
貝特瑞把握政策東風攻克關鍵技術
6月7日,在位于深圳光明區的貝特瑞高新技術工業園內,車間里一條條生產線正全力運行。恰逢新能源行業市場蓬勃發展,作為全球領先的鋰電池正負極材料解決方案供應商,貝特瑞正開足馬力生產保供。
“此次政策對我們來說可謂恰逢其時。”貝特瑞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貝特瑞所說的政策“恰逢其時”可謂十分精準。就在幾天前,公司總經理任建國在一次發言中提到,希望抓住行業發展的“黃金10年”,特別是2025年之前,鞏固貝特瑞在負極材料行業的龍頭地位,讓公司各方面再上一個大的臺階。
“負極材料龍頭”“北交所市值一哥”,帶著這些標簽的,是一家不斷修煉自身“內功”的深企。
6月6日,《深圳市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發布,提出結合我國新一代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重大需求,聚焦產業發展瓶頸,攻克一批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任建國表示:“這正是貝特瑞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近期,貝特瑞在光明區開工的“年產4萬噸高端負極材料”工程,作為重大先進制造業項目,其建設的硅基負極材料突破了傳統負極材料的“天花板”,被視為負極材料的未來。
貝特瑞董事長賀雪琴表示:“我們非常重視整體供應鏈能力的打造,特別是核心關鍵材料的穩定供應機制。”基于此,貝特瑞啟動的新項目,都采用一體化邏輯,預計公司關鍵核心工序的自供率達到五成以上。
(責任編輯:子蕊)